Blog Post

你搞清楚了什么是重机枪吗?浅谈两次重机枪定义的变化

来源:丹书战史

在利用后坐力实现自动射击的现代机枪出现后,各种设计的机枪如雨后春笋般问世,与此同时人们对机枪进行了划分,重机枪就是一个使用到现在的重要分类,不过重机枪的定义实际上发生过一次重要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段历史。

从马克沁机枪出现到二战结束这段时间里,虽然出现了通用机枪这个概念,不过总体上仍然坚持了轻、重机枪两个分类,轻机枪不必多说,就像ZB26这类可以一个人抱着冲锋,展开脚架稳稳射击的型号,它的特点就是轻,那重机枪就是突出个“重”字吗?

早期的重机枪不以弹药口径为划分,不以水冷或者气冷结构为划分,也不以供弹方式为划分,马克沁机枪就是典型的重机枪,它就有6.5毫米、7.62毫米等多个口径版本,法国的哈奇开斯M1914弹板供弹气冷机枪也属于重机枪,那么它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当时对重机枪的理解就是能安装在稳定的重型脚架上,能连续发射步枪弹的机枪,就算是重机枪。这种重机枪有很强的战场控制能力,脚架赋予了极高的稳定性,射手可以连续且精确的输出弹药。这种结构和当时的陆军战术有关,至少一战前期陆军都以组团冲锋战术为主,重机枪就能像镰刀割草一样大片大片的“收割”,一战之所以有那么大的伤亡,这两种战术的碰撞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在这种定义之下,英国的维克斯水冷机枪、德国的MG08机枪、美国的柯尔特M1895机枪、法国的哈奇开斯M1914机枪等都属于重机枪范畴,它的优点是火力持续能力强,有效射程远,射击稳定,缺点是必须依赖三脚架,整体重量大,机动能力差。

二战时因为战术变化,通用机枪被证明更能适应战场,但不意味着重机枪就此消失了,二战后通用机枪、班组支援轻机枪成为主流,重机枪的定义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新的定义以机枪的有效射程、威力为标准,典型的代表就是12.7毫米口径的M2重机枪,其它还有苏制12.7毫米德什卡重机枪等,这些机枪的有效射程通常在1500米以上,弹药破坏力能有效威胁到轻型装甲目标。它们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尺寸大、重量大,需要安装在专门的脚架上操作,或者安装在载具上使用。

现在的重机枪标准对口径有要求,因为除去一些特殊弹药,口径越大等于弹头破坏力越大,可又不能无限增大,它的限定范围通常被认为是10毫米~20毫米之间,达到或超过20毫米口径称之为炮,小于10毫米口径但又必须配合脚架使用的机枪则被称为中型机枪。

重机枪在现代战斗中发挥的作用有点类似于小口径机炮,反人员、反装甲、远距离火力压制、低空防空等活都能干,还被经常安装在直升机、轻型攻击机上使用。

现代重机枪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通用机枪威力方面的缺陷,这种定义的变化其实也受到战术和装备技术更新的影响,是为了符合目前军事情况而做出的调整,或许未来某个时间段还会发生变化。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