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兵复兴之路 2017-10-23
中国古代的刀剑在不使用任何卡笋设计的前提下,是如何做到了剧烈运动不掉出滑落刃体、而需要快速出鞘时候又是如何做到顺畅快捷的?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中国刀剑的鞘在设计制作方面哪些极高的科学性在里面:一是轻便坚固耐用美观,中国古刀剑的鞘主流制作方式通常采用韧性很好的软木做胎,外包生羊皮或者鲛鱼皮(俗称鲨鱼皮)。最外层髹漆或者桐油。再有就是木鞘缠麻披灰大漆工艺也是做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非主流的也有金属鞘和皮鞘等等。那么这样制作的鞘轻便坚固,一般的磕碰难以受损,而且防潮防腐蚀,利于维护维修,属于复合材料的综合设计制造,具有那个时代最强的战场实用性能。
第二是材料常见、利于就地就近广泛征集和制造,这就使得国家可以大批量低成本高质量的迅速制造并装备军队或者是补充战争损耗。并且可以长期储存不变质损坏,可以随时使用不受影响。
那么中国古代刀剑的鞘在设计制造方面最大的科学性和理性表现在哪里呢?两点:一是刃体入鞘后剧烈运动不会导致刃体的滑脱。而是快速紧急情况下的极速出刀能够做到,这是实战最关键的核心技术要求。中国古代刀剑在没有卡笋设计的情况下做到了!下面我们就来解析这个原委道理。
这两个实战情况最关键的技术要求是这样做到的:第一是鞘体木胎由两片木头组成,横截面呈现不对称比例,这个做法的目的是增强鞘体的韧性和牢固度,不会变形扭曲,两片木材是不能有任何胶体物质粘合的,要靠工艺的规范性来保证贴合的紧凑,这是产生鞘体对刃体的紧凑性和粘合性的关键所在,刃体不会滑脱的关键技术之一就在这里。外面鱼皮或者羊皮的包裹需要粘合或者缝合来完成基本的固定牢靠。第二是木胎两片的开槽要具备合理性,如果依据刃体的原始形状开槽,那么刃体就会存在插入困难和拔出困难的情况。或者是过于松眶而导致刃体容易滑脱。那么开槽的诀窍就在于要精确计算出刃体在鞘中的运行轨迹,这个轨迹绝不是刃体的本来形状形态。所以这个开槽是需要工匠反复测算实践才能得出的,这就需要懂得和细心。尤其是中国刀头部略宽的居多,加之弯度的影响,这个运行轨迹是不容易简单得到的,需要反复测算。最后才能使刃体进出自如没有羁绊。这是鞘体顺畅感和黏合感效果产生的另一关键技术。
我们现在几乎所有为中国古刀剑配的鞘存在的通病就是插入费劲、拔出也费劲。或者是松松垮垮很容易滑脱刃体。那么鞘在制作完毕后有一个检验方式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那就是直立鞘体,刀刃插入鞘口后平顺下坠、呈现自然落体进入刀鞘三分之二要停止,然后用手稍加用力,刀刃稳定并略带粘着阻力感觉顺畅完成整体进入。这是合格了一半,那么极速出刀还要能不带任何羁绊顿挫感柔顺拔出整体刀刃,这是合格了另一半。从外观上看,合格的刀鞘肯定它的弧度要大于刃体本身,而且开启弧度的部位也是和刀本身的姿态有所不同。所以,合格的中国古刀剑鞘要具备三个关键技术才能获得良好的使用性能!一是两片木材不胶。二是开槽的弧度和深度以及刃体的运行轨迹测算科学。三是内在的工艺规范性尤其要保证精准。这几个方面做到了,就知道中国古刀剑的鞘没有卡笋也能快速出刀迎战,剧烈运动不会滑脱刃体了。
欢迎加入中国古兵器文化论坛
我们欢迎所有热爱古兵器的朋友。我们的平台建立在平等、尊重、专业、包容的基础之上,以学术理论和专业知识为支柱。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力求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