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为Auto或绿色图标的模式
由此, 不建议进阶的玩家选择这一对焦模式。尤其是当玩家选择浅景深构图进行创作时,它将很难精准实现拍摄者的创作意图。
二
全手动对焦模式
——复古、可靠而反应稍慢的对焦模式
时至今日,完全不依赖自动机构的 全手动对焦模式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无论何种自动对焦原理,自动对焦都无法绝对避免误差也就是小概率“跑焦”,尤其是在超大光圈极浅景深的拍摄中往往需要精确到毫厘的对焦时,得当的手动对焦可以完成精确对焦且无误;
在过亮过暗、缺乏反差等考验相机对焦性能极限的环境下(如星空、蓝天、钻石),手动对焦可以几乎不受影响地完成对焦,这在非专业的相机及镜头型号面前尤其具有相当的优势;
当使用转接环转接非原厂或非原卡口镜头时,部分老式镜头本就不具备自动对焦功能,而多数自动镜头由于电子接口不适配也会失去自动对焦功能,手动对焦就成为唯一的选择;
手动对焦可以做到静音,当固定机位拍摄视频时相对自动对焦更容易做到无噪音;
当运用估焦锁焦等技巧时,手动对焦在抓拍时可以发挥较快的反应速度,这对于使用对焦速度较慢的普通镜头,或者不够熟悉相机操作的玩家而言具有一定的现实优势;
特殊情况下如拍摄无实焦的“抽象”画面,自动对焦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对于特定题材的创作者或者老炮玩家,手动对焦不失为一种有价值或必要的选择。
手动对焦模式的选择及切换大多在镜头上完成,部分微单、少数单反须在机身上设置。
MF或M为手动对焦设置;
图中镜头上部黑色转环为对焦环,黑色视窗为对焦距离显示窗。
然而对比越来越强大的自动对焦技术, 手动对焦的缺陷也显而易见:
在对焦的绝对速度上,手动对焦与最新的自动对焦技术相比有明显差异,普通操作下也迟缓于大多数的在售普通相机及镜头的自动对焦速度;
自动对焦技术不断发展,在快速跟踪及锁定、连续伺服等技术指标上日益精进,相比之下,手动对焦在面对动态或运动画面时几乎无法避免对焦的随意性——这只在极少的情况下才不视为劣势;
在手持拍摄视频时,相机及微单的手动对焦机械结构容易导致对焦时画面的晃动,必须加装辅助装置以改善,且不能使用稳定器。
因此,在使用自动镜头的前提下,对于大多数题材,手动对焦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新型单反及微单手动对焦模式的辅助
作为一种“复古”的玩法,完全使用手动对焦具有“复活”老式镜头等等的乐趣,然而现代数码单反的取景窗及内部对焦屏并不利于手动精准对焦,因而充分利用数码单反及微单的实时显示功能就尤为重要。
数码单反的取景窗较小,且非裂像式的对焦屏较难判断对焦准确性
新型数码单反及微单具有强大的背屏显示功能,能够为传统的手动对焦提供新的支持。
数码单反的辅助对焦模式
将取景模式由取景窗切换为显示屏显示,利用更大的显示面积和更有效的功能来对焦
局部放大功能可以更清晰地比较对焦效果,可以使手动对焦更加精准
在许多微单型号中,针对手动对焦还会设置一些实用的辅助功能,诸如对焦点瞬间放大、合焦辅助等,从而为手动对焦带来更多便捷和乐趣。
类似于裂像对焦屏的对焦辅助功能
三
自动对焦模式
——越有针对性越显得复杂的多种自动对焦模式
注意!!与全自动对焦模式截然不同的是,所谓的自动对焦模式必须在充分理解其功能的基础上提前设定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即便入门不久的玩家也必须了解其基本的功能概念, 切记!!
自动对焦模式的基础设定包含两个维度:对焦点和伺服(驱动)模式。对焦点的选择解决的是对准哪里的问题,而伺服模式解决的是怎样对准的问题,两种设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对焦点的选择
对数码单反而言将相机初始的全自动对焦模式切换为“单点”或“对焦点模式选择”时,可以说相机就进入了 “单点对焦模式”。这个 切换本身不决定对焦指向哪里,而是确认了可指向性,意味着 现在可以向你指向的目标对焦。
入门单反的九点对焦点设置和高级单反的51点对焦点设置
九点对焦单点模式示意
通过在取景窗移动对焦点让对焦目标处于最近的对焦点,获得清晰的目标成像。
微单的“单点”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在屏幕上自由移动,又叫“自由点”。
微单及数码单反实时取景模式下的单点模式示意
通过摇杆、转盘或者触屏的方式,可以更方便地选择对焦目标
将对焦点切换为可选择并可移动的模式,这就是广义上的 “单点对焦”。
区别与“全自动对焦”,“单点对焦”令创作者真正实现了对指定的目标对焦的意图;
对焦点设置越多,对焦的选择性更好,对焦功能也越高级;
这种预设好的对焦点仅在数码单反的取景窗取景状态下使用,如果使用实时取景也就是背屏取景模式,则对焦形式呈现与微单类似的“自由点”形式。
高级设置:单点对焦的扩展
对于高档的相机来说会拥有比较多的对焦点,可以通过设置将多个点合并为一个“单点”使用,以满足不同的拍摄需求。
九点合并为一点的动态区域选择
所谓“区域”、“广域”等对焦选项,本质上仍然是“单点”
选择组合的“单点”,扩大了对焦点的范围,对捕捉较大或较快的移动目标时比较有利,而它的对焦精度则相对有所降低,具体运用还要看具体对象;
这里所谓“自动”,是指自动完成合焦,绝非自动移动,因而对操作是有要求的,如同狙击枪一样,必须要熟练运用才可能有理想效果!
2
对焦伺服模式的选择
为确保准确地合焦,面对不同的拍摄对象,伺服机构的对焦策略是不同的。对于相对静态的目标,比较合理的策略是较少的对焦动作,以获得较准确的对焦结果;而对于剧烈运动或者极不稳定的动态场面时,始终保持对焦动作直到快门落下更容易保证目标尽可能不偏离对焦结果。
因此,单反及微单的对焦伺服模式大多分为以下三种
·单次伺服:
当半按快门并保持时,相机完成且仅完成一次对焦,直至快门落下;完成对焦时会有声音或对焦点闪烁等提示,未完成合焦时大部分相机无法按下快门。
·连续伺服:
当按下并保持半按快门时,相机即开始并不间断地对焦,直至快门落下;由于对焦始终在进行,因此没有合焦提示,未完成合焦时不影响按下快门。
·自动(智能)伺服:
由相机自行判断目标运动状态,决定采用单次或连续或组合的伺服方式;由于不确定是否有提示,也不确定是否完成合焦,在更高级的功能设置及更先进的AI技术面前显得比较鸡肋,当前部分相机型号已经取消了这一功能。
伺服模式的对应名称因品牌而异,目前比较主流的有佳能系,标注为one shot(单次)、AI servo(连续)、AI focus(自动)
伺服模式和对焦模式一般均有外部快捷按键,便于快速设定;
伺服模式与对焦模式都是组合运用的,常见的“单点单次”即为单点对焦模式下的单次伺服模式。
佳能伺服模式界面
伺服模式的优劣比较:
单次伺服:单次对焦动作较少,加之有明确的合焦提示,因而 对焦精确度总体较高,是使用频次很高的伺服模式, 常被用作默认模式;利用单次对焦半按“锁焦”的特点,熟练的玩家常会发展出一些如二次构图、陷阱对焦等实战技巧, 也可拍摄部分运动场面。然而面对快速或不规律运动目标,容易出现微脱焦的现象(半按至全按的动作间歇导致),对焦成功率也会降低。
连续伺服:该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不丢失运动目标的前提下能 最大程度保持对运动体的追踪,换言之最大的难点也在于缺乏提示的情况下确保对目标的追踪及锁定。由于运动及动态场景五花八门,许多轨迹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想要充分 发挥此模式的长处往往需要足够的练习和丰富的经验,并且往往会 结合连拍模式来增加成功数量。
当主体快速进行前后移动时,伺服模式可以更好的在合焦的瞬间完成拍摄,提高出片率。
自动(智能)伺服:不推荐进阶玩家使用。上帝不掷色子,摄影师也不想,类似于全自动对焦理念的自动伺服模式存在不确定性,资深玩家往往会通过更高级的设定来加强连续伺服的可靠性及稳定性,而不是通过自动模式来碰运气。
3
伺服模式的高级设定
由于更高级的对焦设定往往仅出现于更专家级的相机型号中,而不同品牌型号的功能差异不少,在此对高级功能设定的具体内容不做赘述。总得来看,通过对触发对焦的敏感度、追踪速度以及对相邻对焦点响应等性能的权重分配,高级设定得以适应更多复杂的运动特征,多数情况下能够加强连续伺服的表现。
佳能对焦模式高级设定界面
四
智能自动对焦模式
——面向未来走向实用的新技术
与智能伺服同理,摄影师不想也做不了预言师。下面简要介绍几项已经应用于顶级机身的智能对焦技术,错过飞鸟无妨不要错过繁星了。
·动态跟踪
算法与硬件的共同进步让熟能生巧不再只属于人类,未来可能是你拍得越多越不必关心对焦。对拍摄对象立体形态的学习和记忆将更接近人的本能,而运算速度的不断攀升终将超越人类可以感知的极限,将感知实时具现。 这将使得更具有动感更富于画面冲击力的作品更容易由普通爱好者获得,入门玩家的技术门槛将成倍降低。
通过创建可学习的模型库而不断增强的动态对象跟踪技术
·眼控对焦
曾经被佳能束之高阁的眼控对焦又重现江湖,不清楚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技术积淀和打磨,仅就这一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未来感,虽然这个未来十多年前就曾来过。无论如何,人机合一不仅仅是技术的追求,也是创作自由的至高境界, 通过技术的筑基,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将获得通过手中的器材摸到摄影艺术塔尖的可能。
心、眼、手合一,今天作为中介的手可能不再需要上万小时的练习
诚然,目前这些技术在面对特殊场景、极速响应、意外情形、特殊要求等方面多少存在未尽人意之处,甚至仍然存在鸿沟,但是对广大玩家而言,未来通过20%的努力获得80%的成果是颇为值得期待的。这并不是在劝你放下手头的器材和练习干等若干年,无论前景怎样美好,机会总是留给准备更充足的人,何况摄影艺术本身就存在各种算法不可企及的飞地。无论你现在和未来的相机上有没有这些能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对焦技术,摄影术都仍然建立在小孔成像物距相距这些初中物理概念之上,而只要你对此了然于胸诉诸在手,大门就始终向你敞开。
对焦在哪支箭上才算完美?
祝大家都能一箭封侯。
图文来源:大影家
> 更多精彩详情请电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