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Post

韩国为何如此令人大跌眼镜?从历史的发展来分析

近代中国,历经了无数的苦难与动荡,民众生活困苦,生灵涂炭。在此背景下,韩国部分极端民族主义者在经济和文化逐渐发展的情况下,对历史的态度却发生了转变,已不再是尊重历史,而是逐渐亵渎历史。这种变化有些像某些心术不正的保姆,常想穿上主人的衣服,做出不合适的举动。他们往往对中国怀有极大的敌意,通过影视作品等方式,向民众灌输“去汉化”的思想,将中国与韩国的历史联系颠倒,企图将中国对韩国的影响从“善”改为“恶”。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曾说:“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需隐藏的自卑感。”这些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做法,常常表现为弄虚作假、抹去历史真相,甚至虚构不存在的事件。

例如在2007年长春亚洲冬季运动会上,五位获得银牌的韩国短道速滑接力赛女运动员在领奖时竟高举“白头山是我国领土”的标语,借此宣扬韩国的领土主张。所谓的“白头山”,实际上是中国东北的长白山。长白山自古以来就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山海经》,并有多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如北魏时期叫“徒太山”,唐代称为“太白山”,金朝时称之为“长白山”。那么历史上关于长白山的划界又是怎样的呢?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朝政府派遣穆克登等人与朝鲜李朝官员共同商议长白山的边界问题,明确指出长白山的分水岭属于中朝两国的边界。此时朝鲜方面已清楚区分中国与朝鲜所称的长白山是不同的,因此在接待清朝使节时特别做出标注,强调中国所称的“长白山”即为“白头山”,而朝鲜所称的长白山则是“小白山”。通过这种分辨,双方避免了混淆。而在穆克登与朝鲜使者交流时,穆克登确认了长白山天池的南部区域属于朝鲜,此后这一界限得到了确认。

展开全文

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朝鲜便不断要求中国将长白山及天池部分划归其国。1962年,周恩来与金日成签署了《中朝边界条约》,1964年中朝两国又签订了《中朝边界议定书》,正式划定了边界。历史已经证明,长白山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任何妄图篡改这一事实的言论都是无稽之谈。

韩国学者林均泽在《韩国史》中宣称中国80%的领土曾为韩国所有,而在2007年版的韩国历史教材中,竟将朝鲜半岛的青铜器时代提前了1000年,修改了高中的中国史教材,否认了“箕子朝鲜”来源于中国的历史事实。这种无理的篡改,毫无根据,完全是对历史真相的歪曲。

箕子,作为殷商末年的重要人物之一,与微子、比干齐名。在《史记》和《汉书》等文献中,箕子因殷纣暴政而选择东渡朝鲜半岛,得到周武王的封赏,建立了箕子朝鲜。箕子朝鲜并非虚构,而是有确凿的历史记录。箕子在朝鲜的活动,对当地的礼仪、农业和织造技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历史遗迹和文献资料在韩国和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得到了充分证实。韩国关于“箕子朝鲜”是否存在的否认,显得极其荒谬和可笑。

金珊湖在《大朝鲜帝国史》中提出,韩民族的祖先从公元前8000年开始迁徙,并在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以及中原的“黄河文明”,甚至声称韩民族在公元前7000年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这种史观不仅极其片面,而且对历史的理解充满了自负和傲慢。通过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红山文化和黄河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区逐步演化和融合的结果。红山文化属于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代表了不同的文化阶段,二者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无论如何,历史的真相不能被曲解。不同的历史观念产生了不同的历史态度,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两国人民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因此,正确的历史观应当基于事实,尊重历史,消除偏见,才有助于促进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